南投埔里地區地靈人傑,加上過去由於種族繁多、文化多元,
包含了客家族群、高山及平埔族,
因此留下許多極具地方色彩的故事,
其中就以開基先祖「天水夫人」的故事最為人們所傳頌,
而埔里人也為了紀念天水夫人,
蓋了一座全台唯一的「義女廟」。
位於隆生路邊的義女廟建是全台唯一奉祀天水嬸的一座廟宇。
據文獻記載,天水夫人姓何名翠巒,
於清乾隆年間嫁漢人杜天水為妻,故稱「天水夫人」。
↑圖為 : 蕭木桂老師畫作─「天水夫人」
當時天水夫婦倆於由集集遷入埔里定居,
經營鹿港擔埔社的生意,挑運貨品由集集方面經水里進入埔里行商貿易,
因當時漢人與平埔人常常發生衝突,
天水夫人因性本聰明、略通山地語,
常擔任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調解人,故受到部分族人的信賴。
乾隆卅四年(1770年)當時天水夫人與來埔里做生意的商人,
由鹿港運洋火、食鹽、雜貨經集集水里入埔易貨行商。
當時商隊探聽消息得知,
順著南烘溪至草鞋敦(北路)也就是陷在的中潭公路,
會比原經水里集集到草鞋敦的道路平坦(南路),路程也較短,
商隊因此改變挑運路線。
決定更改路線後,天水夫人等九人商隊剛走出埔里後,
忽然遭遇從未接觸過的平埔族圍困(原住民),
天水夫人極力排解誤會,
向族人說明商隊實為挑運食鹽、日用雜貨途經之商隊,
並非為搶奪地盤而來,
後來天水夫人挺身而出自願當人質,並願以生命做擔保。
並讓商隊先行離開...
天水夫人盡力化解,雙方便訂立規約,
由平埔族輸出獸皮、鹿茸等山產,
換取食鹽、雜貨,雙方約定隔次月圓之時運達貨品交換,
不料鄉人天黑加上路況不熟誤闖北港溪致延誤時日,
直至月圓深夜仍未到達,
原住民以為遭漢人戲騙而怒殺天水夫人,
當鄉人隔日抵達埔里時山地族人方知誤殺,全族懊悔悲痛不已,
從此漢番同化和平相處,
為感念天水夫人之壯烈犧牲,
地方人士奉天水夫人為拓荒埔里之開基始祖,並且建廟奉祀。
↑圖為 : 大埔里發展協會團隊與暨南大學潘樵老師 實地採訪
廟內供俸有天水夫人神像一尊,
並且有天水夫人畫像一幅,
此畫為埔里籍前輩畫家蕭木桂老師之作品,
其所作之天水夫人畫像,神態和藹、端莊秀麗,
而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為天水夫人聖誕祭日,香客雲集,相當熱鬧。